第(3/3)页 随侍在旁边的厂公阮伯山当即一瞪眼,呵斥李原的出言不逊。 眼角余光还注意着皇帝的脸色,只要朱见济有一点点的不悦透露,自己立马下手,给李原喂一顿好的。 好在朱见济没有让他动手。 他朝着李原点点头,只是让他继续讲。 “不就是被你带着你手下的那堆当官的,逼的活不下去了?” 李原本来抱着必死的心,想着砍头之前骂两句皇帝过过瘾,结果就见面前的年轻天子面不改色,仍旧端坐着手扶腰带,还让他继续骂。 既然如此,李原可就不客气了。 朱见济听到他说“官逼民反”,当即摇头否认,“朕可不是率虎食人的暴君!” “朕登基以来,均田赋缓户籍,安置流民,还时刻叮嘱百官行事爱民……你这话,讲错了。” 李原呵呵一笑,“那陛下可太看得起自己了!” “您坐在京城皇宫里,外面什么样子你知道吗?” “您一道圣旨下去,下面人怎么做的,你知道吗!” “我看你连那边米多少钱一石都不知道!” 朱见济又否认了,“朕知道,湖广之地的米价,是一两银子七石左右。” 永乐朝时,南京那边的米价便是一两银子七八石,折合后世七八十斤左右。 但朱见济接手的大明朝有了小冰河期,湖广地区在眼下开发程度还不足东南,所以努力了十几年,才勉强让那边的米价,赶上永乐朝。 好在朱见济考虑到流民除了种地外,眼下还没有多余的收入,便再三减免了湖广赋税,让老百姓实际享受到的口粮,并不比别的地方差。 至于江南富庶地区,米价则是迎来了新低,加上国外进口的大量粮食一般都是先往沿海地区投放,所以有些地区的粮食价格,已经有了唐朝时候的影子,一斗米几钱几钱的算,还需要朝廷去调控一下,以免出现“谷贱伤农”的事例。 …… 李原被朱见济的话哽了一下,随即一哼。 “你知道又怎么样?” “米价再便宜,也架不住吃的人多!” “当地的官老爷总有新法子来折腾百姓,土财主也插一手,你一口我一口,割肉都不够他们吃的!” 朱见济听了若有所思,“朝廷有考成法,也有监察御史外出巡视,地方的按察使总不能也毫无作为……” “要真如此过分,你们怎么不报官呢?” “报官没用!”李原振振有词。 结果朱见济又打断了他的话,“也对,你是个逃犯,当然不敢报官。” 虽说朱见济在搞定刘通的时候,就放话出去“只诛首恶”,但李原作为刘通手下大将,本身就是个值钱货儿,抓起来交给朝廷,仍算一份大功劳。 “算了,不跟你浪费时间了。” 朱见济看了眼李原被他多次打断技能,涨红了的脸,让他也别发泄情绪了,赶紧的把该说的重点说出来,免得到了刑场上,还嚷嚷着自己冤枉。 于是李原倒了很多东西出来。 比如当地官员翻来覆去的抓人去服徭役,说是修路,结果修来修去还是条裂痕无数的泥巴路。 比如得知荆襄土地有一定时间的免税权后,跑过来买地的那些地主。 还有在朱见济推广官绅一体纳粮时,为了逃税漏税,官绅们故意找来一堆对国家政策丝毫不知的田间小人,骗他们说要把田低价卖出去,或者串通当地官府,修改黄册记录。 等朝廷测量土地的人一走,就把田强行夺回来,反手还给自己赚了一笔外快。 …… 这些,还是李原这个出身不高的流民头子所知道的。 到朱见济这样的地位,更能从其中品出一些额外的味道。 比如反复修路,谁给批准的? 当地的水利局官员全死了? 跨界囤地的地主没荆襄的户口,怎么占了流民的免税部分? 谁帮官绅改的黄册? 如此蒙骗老百姓,为什么没有人上报? 他的六道圣旨,隔年就发一次,怎么就没多大作用呢? 光是简单想想,朱见济就忍不住笑了起来。 第(3/3)页